资本寒冬下的破产重整:中国企业的求生与转型之路

泉石基金   2024-12-24 本文章21阅读



图片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需求减少、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的挑战日益加剧。无论是小型企业还是行业巨头,都深切体会到资金流动性的紧缩和运营的重重困境。到了2024年,不少昔日的独角兽企业也难逃厄运,不断传出裁员、减薪、破产乃至倒闭的噩耗。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破产重组开始崭露头角,成为资本市场的新热点,引起了包括全球资本大鳄和国内投资人士的广泛关注。





图片

现状与趋势

  • 破产案件数量激增

近年来,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贸易摩擦频发,加之制造成本的居高不下,企业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特别是那些缺乏资金和技术的企业,更是首当其冲。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公开的破产案件数量达到48000余家,其中注册资本在500万至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数量占比达到35.4%。这一数字不仅揭示了破产潮的严重性,也反映了经济下行对各行各业的广泛影响。


  • 资金短缺的困境

在资本寒冬中,企业融资变得异常困难。上半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募资总额较去年同期下降约30%,市场活跃度骤降,企业融资变得愈加复杂和困难。国资LP在资本寒冬中显得尤为谨慎,不愿意call款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融资计划,也对投资机构的资金链造成了压力。

图片

对于那些长期依赖外部融资生存的企业而言,资金缺乏可能导致研发、扩张等计划被迫搁置,进而影响生死存亡。企业不得不寻找更多更灵活的融资方式,以求在这场寒冬中存活下来。


图片

破产重组的兴起

  • 国际资本的入局

破产重组,正在成为今年创投圈最热词之一,甚至有望成为一级市场PE/VC另一潜在退出方式。国内外的金融机构和产业投资人都对破产重整案件投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像高盛、黑石、橡树资本等国际机构早就加速布局中国,通过低价收购濒临破产公司的债权,重组后高价卖出。这一策略不仅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为破产企业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 国内资本的参与

在国内,除了产业投资人,AMC、金融机构等财务投资人及上市公司,地方国资央企也纷纷展现了对破产重整案件投资的极大兴趣。这不仅为困境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图片

独角兽企业的困境与破产重整潮

  • 独角兽企业的估值泡沫

在过去的繁荣时期,许多独角兽企业享受着高估值的光环。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收缩,这些高估值的企业面临着融资难题,估值过高无人接盘的问题日益凸显。柔宇科技的破产案例是独角兽企业困境的一个缩影。从估值400多亿元的独角兽到破产拍卖,柔宇科技的跌落神坛,让无数创投人唏嘘不已。面对资金链断裂和市场环境的恶化,独角兽企业必须寻找新的求生之路。降估值、寻求新的融资渠道、甚至破产重组,都成为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选择。

  • 破产重整的投资案例

截至11月24日,已有44家上市公司被申请重整及预重整,数量超过2023年全年规模。上市公司的破产重整不仅涉及债权人、股东、职工、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主体,也是一个复杂的多方博弈过程。


图片

地方国资的角色与作用

  • 地方国资的参与

地方国资在企业破产重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为企业提供了重新发展的机会,还有助于维护地方经济的稳定,保留税收和就业岗位。此外,地方国资的参与也为投资人提供了以较低成本获取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机会,这种“类定增”的投资方式往往能带来更高的收益。

图片

地方国资参与破产重整的动机是多方面的。首先,通过重整,它们能够帮助企业恢复活力,从而保护地方经济免受损失。其次,这种参与也是一种财务投资,因为它们通常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这不仅降低了投资成本,还可能带来丰厚的回报。此外,地方国资的介入也有助于保护上市公司的“壳资源”,这对于管理人来说是一个吸引人的因素,因为国资背景的投资人通常拥有更强的资金实力和信用背书。法院和地方政府也倾向于支持国资的介入,因为这有助于降低重整的难度并提高效率。


图片

破产重整:一级市场的新退出方式

  • 破产重整的投资回报

有媒体统计过,2021年及2022年完成重整的20多家上市公司案例中,重整投资人平均收益率超过100%。这一数据不仅显示了破产重整的高收益性,也表明了其作为一种投资方式的吸引力。

对于一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破产重整提供了一种新的退出路径。当被投企业走不通IPO时,他们可以尝试以产业投资人身份参与到同产业链上市公司的破产重整,从而获得流动性。


破产重整不仅是一个经济行为,也是一个社会责任的体现。通过破产重整,企业可以保留工作岗位,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为企业自身提供了重生的机会。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